站内搜索 | 设为首页 | 加入收藏
 
名人名著
⊚  首页 >  科普园地 > 心理科学 > 名人名著 > 

努力培育积极健康的社会心态

编辑:驾驶网    来源:李斌 熊争艳 罗宇凡    2011-04-22    👁7008  
 
 
 

  “弘扬科学精神,加强人文关怀,注重心理辅导,培育奋发进取、理性平和、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。”“十二五”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培育和引导社会心态。“把培育社会心态写进五年规划,这还是首次。这说明了党中央、国务院对社会心态问题的高度重视,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复杂性的清醒认识。”全国两会期间,民进小组讨论会场上,全国政协常委陈自力这样说。

 

“枕头大战”成为一种流行全球的缓解工作和生活压力的方式

  直面社会心态现实

  社会心态,是指一个国家、一个社会具有普遍性、代表性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倾向。改革开放前,由于中国经济成分的单一性以及就业方式、利益分配格局的相对稳定性,社会成员的心理压力相对较小。改革开放以来,随着社会利益的日益多元化,造成部分社会成员心理压力增大,产生不良心态。

  社会心态问题早已引起党中央高度重视。2006年10月,《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》提出,要塑造自尊自信、理性平和、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。

  “当前,社会心态的一些方面已出现了失衡的倾向。在这种形势下,培育健康的社会心态、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。”全国政协委员、湖北省武汉市政协原主席叶金生说。

  目前,中国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,既是黄金发展期,也是矛盾凸显期。全国政协委员、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杨玉芳介绍,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表明,虽然社会心态的主流是健康的,但也存在不少问题。

  利益诉求渠道不畅易恶化社会心态。全国政协委员、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建农表示,现在社会不同阶层之间沟通不够,经过心理的“哈哈镜”,造成误解和偏见,导致社会矛盾加剧,有时甚至引发恶性事件。重视社会心态是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

  社会心态的普遍状况在一些程度上反映出社会发展的总体水平,社会心态的偏差也折射出发展理念上存在的误区,反映出社会公共管理中存在的不足。专家表示,“十二五”期间社会心态建设目标的确立,不仅为修正偏差找到了参照标准和方法手段,还意味着在利益分配、公共管理、司法行政等多个领域,作出更有利于保障社会公平的重大调整。

  重视社会心态是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原则的重要体现,是实现发展为民的现实途径,通过实现社会心态的构建与舒解社会个体生存压力目标的一体化,保证社会个体更有安全感、更有幸福感,对社会更有认同感。一些专家认为,重视社会心态其实也是民生保障的重要体现,只不过是将保障的领域从物质和文化的层面,延伸到了精神的层面,进一步深化了对民生内涵的认识。

  一个成熟、文明的民族,应该有建设性的心态。全国政协常委、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说,要培育积极健康的社会心态,应重拾中华民族平和、包容的优良传统。

  李君如认为,中国能取得今天的成就,是因为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人对内调动了一切积极因素,对外与世界和平相处。“今后的发展,不能把对内对外这两个优势丢掉”。

  培育积极社会心态,化解社会矛盾

  “一个国家光有GDP不行,一个有希望的国家的公民要有激情,有理性,互相包容。”陈自力说,要培育良好的社会心态,必须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,加快解决突出的矛盾和问题,比如就业、收入分配、社会保障等。另一方面,要在精神上加强对社会成员的心理疏导和引导,把个人价值取向和国家发展需要结合起来。

  他认为,应该充分发挥社会组织、社会机构的作用,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,推行领导干部接待群众制度,完善党政领导干部和党代表、人大代表、政协委员联系群众制度,把群众利益诉求纳入制度化、规范化、法制化的轨道,综合运用法律、政策、经济、行政等手段和教育、协商、疏导等办法,把矛盾化解在基层、解决在萌芽状态。

  杨玉芳建议,政府应当监测民众心态,及时掌握社会心态的波动规律,作为宏观决策的依据,并且建立科学有效的监测预警系统。

  全国两会期间,一些代表、委员指出,避免和消除消极的社会心态,关键还是靠深化改革,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动态过程中实现社会的稳定。同时要坚定不移地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,尊重群众意愿,坚持公开、公正、公平的原则。

  从政府层面而言,叶建农委员表示,构建一个顺畅的社会沟通机制,让不同群体可以平等地进行利益博弈,乃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。

 
国家网信办举报中心 北京网络行业协会 全国互联网安全管理服务平台
Copyright © 2008-2023  驾驶爱好网  版权所有 京ICP备07022005号-1